有些企业的产品的质量评价体系有些“顾头不顾尾”: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要求,主要看出厂环节的检验结果是否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甚至很多从业者直到今日都未必知晓“可靠性”为何物。相比合不合格、能不能用,消费者更关心好不好用、能用多久,做到这些,才是大众心目中的“质量过硬”。目前,大批企业为追求高质量发展而处于转型升级期,要在业内出类拔萃,就要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而“可靠性”就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产品质量领域,有一个经典却容易被忽视的概念叫“可靠性”,它指的是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更多关注达标产品上市后的表现,被长时间使用或多次使用后,产品是否能正常工作、关键功能不失效、不退化、环境适应度高和功能一致性强,通俗点说,就是“好不好用”,“能用多久”。
产品可靠性从概念上突出了“三个”规定,即规定条件、规定时间和规定功能。理解好了“三个”规定,就能更好地理解可靠性。
第一个规定,规定条件包括使用时的环境条件和工作条件,如温度、湿度、盐雾、振动、冲击等。不同的规定条件下产品的可靠性是不同的,条件越苛刻,可靠性越低。
第二个规定,规定时间是指产品在设计时预期的任务时间,如日历时间、工作次数、行驶里程等。产品质量可靠性会随着任务时间的增加而下降。通常出厂时可靠性最高,随着任务时间的增加而下降。
第三个规定,规定功能是指产品规定了的必须具备的功能及其技术指标。可靠性是研究与故障斗争的一门学科,故障是依据产品功能所确定的,没有规定的功能,就没法确定故障,就无法定义可靠性。通常,所要求产品功能的多少和其技术指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可靠性指标的高低。
可靠性影响因素众多,比如,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质量,优秀的设计能够降低产品的故障率和失效概率,高质量的制造过程能够保证产品各部件的稳定性和耐用性;材料与零件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优质的材料能够提高产品的耐久性和抗腐蚀能力,合适的零件能确保产品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正常工作;生产工艺与工艺控制同样重要,良好的生产工艺和严格的工艺控制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品的制造缺陷率,提升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企业必须进一步提升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产品核心竞争力。要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水平,就要从产品设计、材料与零件选择、工艺设计、生产控制、检验与试验等多环节入手,才能有效降低产品故障率,提升产品“好不好用”、“能用多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