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仿冒件”是指未经授权的复制品、仿制品、代用品或者改造品(如原材料、零件和组件),让人误以为是原厂或者授权制造商的指定真品。仿冒件的例子包含但不限于:标印、等级、系列号、日期代码、文件和性能特性方面的虚假标识。举个例子:公司需要为飞机发动机的一个非关键支架采购一批高强度紧固件(螺栓),为了降低成本(价格比正规渠道低),采购员从某电商平台或未经批准的贸易商处购买,这就是仿冒件。
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AS9100D标准明确规定了预防和控制仿冒件的管理要求。AS9100D标准“8.1.4 仿冒件预防”条款规定:“组织应策划、实施和控制适合于组织和产品的过程,以防止仿冒件和可疑仿冒件的使用和混入交付给客户的产品中。
注:仿冒件预防过程宜考虑:相关人员在意识和仿冒件预防方面的培训;零件淘汰监控计划的应用;从原厂或者授权制造商、授权分销商,或其他批准来源获取外部提供产品的控制;确保零部件追溯到原厂或授权制造商的要求;侦测仿冒件的验证和实验方法;监控来自外部的仿冒件报告;可疑和侦测到的仿冒件的隔离和汇报。”
那么,对于仿冒件,结合AS9100要求,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控制和管理呢?
从体系化角度考虑,企业应建立一个“仿冒件预防与控制”的过程(即建立“仿冒件预防与控制程序”)。该过程应包含以下关键环节:
1、预防:源头控制(此为预防和控制仿冒件最重要的环节),预防的核心是“选择并控制正确的供应商”。为了源头控制的有效性,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控制。
(1)供应商评估、选择与批准:
优先选择授权渠道:尽可能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或其授权分销商处采购。
严格评审独立分销商:如果必须从独立分销商(代理商、贸易商)采购,必须进行极其严格的评审。包括:评估其质量管理体系;调查其信誉和历史业绩;要求其提供完整的可追溯性文件(如原厂证书、批次号、原始采购记录等)。
现场审核:对高风险供应商(如提供关键件的独立分销商)进行现场审核,重点检查其采购控制、仓储管理和追溯系统。
(2)采购文件明确要求:
在采购订单上明确要求供应商必须提供完整的溯源链文件,并声明其产品非仿冒件。
对关键物品,指定可接受的供应商名单或采购来源。
2、检测控制:即入厂验证。
预防措施不能100%有效,因此需要设置检测关卡。为了此环节控制的有效性,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控制。
(1)进货验证与测试:
文件评审:对所有进货,必须检查随附文件(如材料证书、合格证、测试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符合性。检查印章、签名、格式是否可疑。
实物验证:
外观检查:检查标识(品牌、型号、批号、日期代码)、包装、做工等是否存在异常。
尺寸检测:对关键尺寸进行测量,与标准对比。
理化/性能测试:根据需要,进行金相分析、成分分析、X-ray检查、电气性能测试等,以验证材料和处理工艺是否符合要求。这是识别翻新件、材料不符件的最有效手段。
(2)可追溯性管理:
建立从原材料入库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追溯系统。
确保每个关键件都有唯一性标识,并能追溯到其供应商、采购订单、入库检验记录、以及用于哪个最终产品。这样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快速隔离和召回。
3、控制与响应:即不合格品处理及控制。为了此环节控制的有效性,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控制。
(1)隔离与标识:一旦怀疑或确认某物品为仿冒件,必须立即将其隔离,防止误用。
(2)报告与处置:
内部报告: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并升级报告给管理层。
外部报告:根据客户要求或法规,必须向客户、OEM甚至相关监管机构报告发现的仿冒件。
根本原因分析与纠正措施:分析仿冒件是如何突破防线的,是供应商问题?还是验证方法不足?并采取纠正措施(如取消不合格供应商资格、加强检测方法等)。
处置:对确认为仿冒件的产品,必须进行破坏性处理,确保其不会再次流入供应链。严禁退货给供应商(因为这可能导致其被再次销售)。
综上所述,企业如能严格按照上述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就能确保防止仿冒件的流入和误用,降低仿冒件控制失误带来的经营风险,提升产品质量保证水平。